初春的夜风裹挟着凉意,金珠口村清水片区的灯光在暮色中零星闪烁。2月26日,76岁的邵德先老人因突发心脏病离世。这场突如其来的告别,却成为六塘乡推进移风易俗改革的一盏明灯——没有喧嚣的锣鼓,没有铺张的排场,只有浸润着人情温度的简朴与庄重,在乡村的夜幕下悄然书写着新时代的文明篇章。
金珠口村黎氏铁铺屋场内乡风文明宣传栏
“老邵一辈子吃苦,走时也得让他安心”
“老头子没有手艺,全靠一膀子力气撑起这个家,挣的都是血汗钱,没必要浪费咯。”灵堂前,云娭毑颤抖的双手抚过老伴的遗像,泪光中透着坚毅。当村红白理事会成员踏着夜色叩响邵家大门时,儿子邵建彪未等劝导人员开口便承诺道:“请组织放心,我们一定按最高标准简办,绝不给村里添负担!”
这个“最高标准”,在六塘乡移风易俗工作清单上,却是一份充满温情的“最低标准”:三天治丧期压缩至传统习俗的三分之一;治丧小组仅由19位亲友组成;连送葬车队都精简为5辆家用车,穿行在晨雾中的山路上,宛如一条静默的溪流。
党员志愿者在村内开展移风易俗宣讲活动
数字里的文明密码
没有气球拱门装点的灵堂,素白挽联上“勤俭持家传后世”的字样格外醒目。精白沙香烟每包15元,牛栏山二锅头每瓶12元,60元的“忆苦餐”、240元的正餐,这些看似冰冷的数字,在金珠口村霞光书记的移风易俗工作笔记里却跳动着温度。当12桌素朴的宴席端上田间地头常见的时令菜蔬,当电子礼炮代替震耳欲聋的爆竹,当治丧总花费被控制在传统习俗的十分之一,村民们看到了另一种可能:哀思的重量,从不在于花费的多寡。
“从前总觉得大操大办才是孝道,现在明白真正的孝心是让老人走得安心。”这场葬礼如同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,激起的涟漪正悄然改变着乡村的价值认知。
六塘乡乡村风貌
文明新风吹绿希望田野
“邵家的选择不是个例,而是六塘乡培育多年的文明土壤开出的花朵。”六塘乡在年度总结会上展示出一组数据:自2023年推行《婚丧喜庆事宜指导标准》以来,全乡丧事平均支出下降52%,参与帮工人数减少65%,电子鞭炮使用率达100%。
这场没有唢呐喧天的葬礼,是六塘乡移风易俗新风的生动注脚。当文明新风吹散陈规旧俗的阴霾,当更多“邵德先式葬礼”在乡野间绽放,乡村振兴的图景里,不仅有青山绿水的生态之美,更闪耀着精神家园的文明之光。(通讯员 陈盟)